進入冬天後,很多人會發現,身邊經常有人今天頭痛腦熱的,明天拉肚胃難受的,後天又上火牙痛或者哮喘發作的等等,總之,一到冬天,自己或身邊的人就病多了。 為什麼會這樣?在夏天的時候,人們一個個都生龍活虎的,健康得不行,怎麼一到冬天就不一樣了呢? 其實,這是因為冬天寒氣就重,稍不注意就外寒觸動裏寒;另外,人們只記得在夏天祛濕,卻不知道冬天體內也有濕氣,再加上「燥」的影響,病就多了! 可以說,除了防寒保暖之外,99%的人都忘了「防濕」和「防燥」這兩件事!現在知道還不晚! 防濕: 通經絡、護心腦血管 人體項背、四肢的經絡尤為豐富: 背是人體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 足的太陽膀胱經則主一身之表; 所以足部、背部容易成為外邪入侵的地方,從而引發疾病。 另外,中南地區人們喜食油膩、辛辣、厚味之品,脾胃功能和運化體內水濕的能力通常不太好,大便偏幹、失眠的病人較多,尿路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那麼,怎麼重點保護呢?有三招: 1、泡腳:通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注重背部保暖,就能有效防止寒邪損傷陽氣。除了添衣加被,堅持每晚足浴也可以促進人體氣血流通,達到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暖身、防病保健的作用。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建議每晚可用熱水泡腳,或用一些中藥煎煮後浸泡,比如花椒粉、生薑。老年人或糖尿病人也能泡腳,只要腳沒有創口,水溫保持在45度泡腳就沒問題,泡20分鐘上床睡覺,別搞到大汗淋漓。 2、睡懶覺:護心腦血管有心腦血管病或慢支等呼吸係統疾病的人應避免過早起床鍛鍊,以防寒邪刺激,誘發新的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 3、一道家常菜:祛除體內濕氣香菇有益氣祛濕、養胃潤肺、治風化痰的功效,對於氣血虧虛、不耐勞累等有調理作用。 另外,香菇的菌氨酸和洋蔥裏的槲皮素,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有降血壓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的功效。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冬天來一盤洋蔥炒香菇營養全麵,還能祛濕降壓。 材料:洋蔥100克,紅椒50克,香菇200克,大蒜、澱粉、烹飪油、鹽、雞精和香油適量。 做法:洋蔥和紅椒洗凈,切小塊,大蒜切片;香菇除去雜質,清水洗凈,每朵切成四小塊備用。 炒鍋上火,倒入油,熱鍋燒熱後下蒜片煸香,放入香菇翻炒出汁;後放入洋蔥和紅椒翻炒,加入鹽和雞精炒勻,用水澱粉勾芡,滴入少許香油翻炒均勻即可。 
防燥 防燥降火、保血管安全 由於正值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時節,大家都會下意識把門窗關緊,室內開好暖氣,再吃的熱乎點…… 殊不知這樣「全副武裝」會讓室內空氣變得乾燥,人體內熱發散不暢而上火,乾燥不光是造成口腔潰瘍等小問題,它還能引發上火。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千萬不要小看上火症狀,它不但能引發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爛嘴角、流鼻血、牙痛、食欲不振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導致口瘡、便秘、痔瘡等疾病,同時更嚴重是破壞人體免疫力,給各種疾病的入侵、復發提供可乘之機。 最可怕的是:乾燥這一點能讓體內失水,血液變粘稠,讓人暈暈乎乎缺氧、排便費力,從而引發心血管風險。 1、山楂丹參茶:清火滋潤建議大家在家裡吃熱菜時可多搭配些清火滋潤的食物,如白蘿蔔、大白菜、菠菜、黑木耳、豆腐等。 白菜豆腐保健康,說的不是吃得清淡,而是搭配吃,美味得到的同時也兼顧健康。 另外,還要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米、黑芝麻、黑木耳等,不僅可以補養腎氣、抵抗寒冷,還能夠潤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等。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2、按兩個穴位:也能降火經常按摩某些穴位也能幫助降火。 第一個是照海穴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 方法: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第二個是湧泉穴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 方法: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