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朋友閒聊,朋友感慨說: 一個辦公室的一群人,大家每天一起上班下班,上班做著同樣的工作,下班擠著同一趟地鐵。 奇怪的是,明明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但一群人卻過著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些人庸庸碌碌,沒了詩和遠方;而一些人卻慢慢走向人生巔峰,越活越開掛。 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 一起工作只能代表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物理空間裡,但每個人的精神空間是卻是各不相同。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俗話說:思維決定一切。 不同的認知,自然造就不同的人生。 01 對知識的錯誤認知 許多人都曾抱怨讀書無用,認為學了那麼多知識,往往都派不上用場。 事實上,造成這種錯覺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將知識昇華為個人智慧,而僅僅將其作為零碎的信息存在大腦中。 《認知突圍》書中指出,知識根據「自我附加值」的高低,可自下而上分為4個層次,即信息知識、加工知識、體係知識、智慧。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處於底層的知識是最基礎的信息知識,即我們從外界直接攝取來的那部分信息,包括學校課本的知識等。 加工知識,就是你通過將外界攝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得來的,這其中融入了你的思考和創造。 體係知識,是一個人擁有足夠的加工知識後,將它們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體係。 智慧,即已經是把知識轉化為一種指導行為的反應。 只有將知識自下而上地上升到「智慧」層麵,你才能明顯地感覺到它們的重要性。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當然,同一層次的知識也有分別。例如,有些知識是孤立的,無法或者很難跟其他知識產生化學反應,比如: 伊麗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麼? 新華詞典第10頁的第三個字是什麼? 這類知識被稱為「次有效知識」,它與「有效知識」的差別就在於知識本身的鏈接點數量和可應用的範圍。 因此,在攝取知識的時候,要將有限的時間用於有效知識的學習,並將其層層遞進變成你的智慧。 02 對金錢的錯誤認知 怎樣讓自己變得有錢?大多數人的第一想法就是「開源節流」。 於是,許多人購買打折的食品,選購換季清倉的衣服,甚至趁著雙11抓緊囤貨。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開源的重要性一般來說都大於節流。 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節流有上限,它受製於你的總體收入水平,而開源則沒有。 普通人的收入通常分為兩種: 一種是資產性收入,即利用資產本身帶來的收益,如存款、房租、股權分紅等; 另一種是勞動性收入,即利用即時性勞動換來的報酬,一旦停工就會沒有收入。 資產性收入的掙錢效率明顯大於勞動性收入,而隨著資產性收入的不斷增加,這些增加的錢又再次成為資產性收入本金的一部分。 這也就是貧富差距持續拉大的重要原因。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因此,作為普通大眾,想要快速提高收入,就得要大幅增加自己的單位勞動價值,繼而不斷增加資產性收入在你總收入中的佔比。 想要大幅增加單位勞動價值,有一個可行性的方法,即讓自己具有多維競爭的優勢。 蘋果公司在眾多電腦品牌中仍具備強大的競爭優勢,這無疑要歸功於喬布斯。 當早期的極客們癡迷於各種技術參數的時候,喬布斯憑藉直覺給個人電腦加上其餘電腦產品沒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維度:藝術設計。 時間越久,這個因素帶來的合成競爭力也就越來越大。 這就是多維競爭。 在任何一個單一的維度上,都只有一個人是「第一」,只有少數人「名列前茅」。 但如果你不斷增加你的競爭維度,那最終你擁有的優勢就會成倍的增加。 所以,如果你已經在某一維度足夠優秀,那不妨換個維度突破自己的侷限,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 03 對人際關係的錯誤認知 朋友小K是個宅女,平日裡同學聚會也是多次邀請才願意出來。 大家說她不合群,事實卻並非如此。 私底下她跟我聊過,相比於一大幫人圍在一起聊家裡長短,或是大聲K歌,她更願意一個人靜靜地待在房間裡翻翻書,看看電影,那樣的日子對她而言更加快活。 演員陳道明說過:「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或許朋友嚮往的就是這種生活。 那到底,應該推崇社交,還是享受獨處? 作家蔡壘磊的觀點或許值得深思:人際交往中,你要找準自己的社交定位,區分成本和利益的關係。 怎麼解釋呢? 對於孤獨的專注者來說,因為平時節省了社交時間,只要在同等的時間內,因專注於進步上的產出高於同等時間的社交上獲得的交換價值,那麼這條路對你而言就是更有效率的。 同樣的,對於社交達人而言,如果你用於社交上產出的價值高於同等時間獨處的產出,那麼你則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積極社交。 也就是說,你適合什麼樣的人際交往模式,取決於你自身的社交定位。 04 結語 《教父》電影中有一句話可謂讓人印象深刻: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的最根本的差距,就在於一個人的認知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