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怎麼又在牆上畫呀!說了多少次了?”
阿華剛整理完孩子在客廳扔得亂七八糟的玩具,又看到孩子拿著畫筆在牆上作妖。 她一把奪過畫筆,忍不住朝孩子大吼。 孩子麵對著牆壁,手舉在半空,愣愣地站著。過了好一會,才回過神來,哇哇地哭起來。 “你還有理哭?跟你說了多少次,畫畫要在紙上畫,就是不聽。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你想氣死媽媽嗎?”阿華繼續吼道。
孩子轉過身,害怕地看著媽媽。 臉上掛著兩行淚,嘩嘩地往下流,嘴巴癟著,卻不敢再出聲。 阿華看到孩子驚恐的臉,心中的怒氣又化成了內疚,心疼地把孩子摟進懷裡。 “嗚嗚嗚,媽媽好凶啊,媽媽不要我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孩子緊緊摟著阿華的脖子,生怕媽媽真的不要他了。 阿華知道,因為自己重新返工,工作壓力大,看到孩子調皮就控製不住發火。 其實不僅是阿華,幾乎90%的家長都曾經吼叫過孩子。 尤其碰上孩子磨蹭、頂嘴、功課不好、調皮貪玩,父母無計可施,內心就會湧現出煩躁或憤怒,大吼大叫。 “一言不合就開吼,吼完就後悔”,成為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惡性循環。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可是,經常控製不住吼孩子,父母一時爽,對孩子會造成怎麼樣的影響? 1)孩子容易膽小內向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經常採用打罵的形式,容易造成孩子性格膽小內向,不能維護自己的正常權益。 這時候孩子的自我價值很低,內心極度不自信。 鄰居家有個小男孩,總是很害怕他的爸爸媽媽,他做錯事情時,他的父母總是吼他。 他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一直說他是班裡最乖的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等別的小夥伴選完了再去拿。 即使小夥伴搶了他的小玩具,他也不敢拿回來。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父母的這種方式,讓他逐漸變得膽小,不自信。 2)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基本需求。 總是“無緣無故”被吼,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在下次做事前會總擔心會不會被吼,變得畏首畏尾、戰戰兢兢。擔心被吼會成為一種壓力和負擔如影隨形。 長遠來看,經常被吼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際或處理人際關係,或者孩子為了不被吼,努力順應家長的想法,形成“討好型人格”。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3)甚至可能影響大腦發育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美國兒科學會(AAP)的研究表明,朝孩子大吼大叫的後果,跟打罵、侮辱孩子一樣,都會提高應激激素水平,從而導致大腦結構發生變化。 如果我真的很生氣,我能不能和孩子發火? 我們不爽了當然可以發火,大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情緒,有情緒就要流動,但是發火並不是表達情緒的唯一方式。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情緒,但是發火是一種有攻擊性、有破壞性的釋放方式。 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好的情緒示範,也會對孩子的情緒管理造成影響。 那我們可以做什麼? 第一招:短暫離開,按下暫停鍵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生氣要發脾氣的那一刻,管住身體管住嘴,不打孩子不摔東西,不罵人。 離開現場,也就是按下情緒的暫停鍵,離開“案發現場”。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很生氣,已經不適合和孩子一起了,我需平靜一下。當然你也可以把這話對孩子說“媽媽很生氣,要出去冷靜一下!”等自己冷靜下來或找到解決辦法後再和孩子溝通。 第二招:深呼吸,保持冷靜 最簡單的就是深呼吸,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放鬆,深呼吸四五次,而且越慢越好。這樣隨著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會讓情緒慢慢平復下來,理智也就回來了。 第三招:設置暫停區 在家裡設置暫停區,安靜椅、冷靜角,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緩沖地帶... 一旦有情緒爆發的前兆,趕緊到暫停區待會兒。 第四招:發洩情緒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如果以上都不奏效,那麼就找個沒人的地方吼一嗓子,或進臥室摔摔枕頭。 總之,把壞情緒發洩出去,才能更理性的解決孩子的問題。 【櫻桃麻麻的話】 每個媽媽都不是天生下來就會當媽媽的,孩子在學著長大,而我們在學著當媽媽。在學習的過程中,少不了磕磕絆絆,也避免不了會犯些小錯。如果實在忍不住吼了孩子,冷靜下來後記得一定要抱抱他,告訴他,你依然愛他。 【一起叨叨】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是怎麼溝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