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笑话 >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濕氣五級,命在旦夕!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麵。濕氣五級,命在旦夕!
笑话 无题 生活百科

2024-01-09 01:00:00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係統失衡, 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體濕的表現

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 除不去,所以中醫裏除了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濕是最容易滲透的。

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 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 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 是體內有濕的表現。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 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裏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

一級寒濕:在表皮

症 狀:皮膚騷癢,長濕疹 →(灸7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風池、足三裏、血海、曲池、肺俞。

二級寒濕:在肌肉

癥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 乏力,關節酸困 →(艾灸30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脾俞、中脘、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

三級寒濕:在骨骼,即是骨寒濕

癥狀:肩周炎,頸椎病,肩痛 .硬,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艾灸40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肩井穴、壓痛點、天宗穴;頸椎病:頸四椎旁、大椎、肩中俞、中渚;老寒腿:血海、陽陵泉、 懸鐘、壓痛點。

四級寒濕:在臟腑(子宮、卵巢、睥胃、肺)

冬病夏治,養生最佳的季節是夏季,錯過一夏,再等一年→(艾灸60天以上有改善)

艾灸取穴:關元、子宮、歸來、三陰交、氣海等。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五級寒濕:在身上(腫瘤)

癥狀: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的

當體內"寒濕氣"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現身體"凝"的現象;"凝"的意思是循環慢和代謝慢;身體容易酸痛。

然後就會發生於堵,"淤"的時間長了,會怎樣?

會長瘤,長"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容易變異形成癌症,這是個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人體一旦達到五級寒濕,則命在旦夕!所以,學會去寒去濕,真的非常重要!

5個穴位每天按摩1分鐘

堵住寒濕入口,祛濕更有效!

寒濕氣往往通過5大穴位進入我們的體內,大家可以通過按摩它們就能達到祛濕的效果,十分簡單方便!在家就能自己動手祛濕。

身體五大祛濕穴位從頭到腳依次為: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1、頭上的百會穴

從「百會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2、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發熱。(也可以如圖用梳子刮此穴)


3、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使人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位置:臍中部,即肚臍眼處。

按摩方法: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


4、腿部的「陰陵泉穴」

從「陰陵泉穴」進入的「寒濕氣」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位置: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鐘。


5、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癥狀。按摩可以緩解這些癥狀。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麵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鐘。

所以,排寒祛濕非常重要,請在日常生活中護住這五大穴位!

上一条 下一条
类似笑话
热门笑话
其他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