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孩子 > 親愛的孩子,我允許你不優秀,但不允許你沒教養!
親愛的孩子,我允許你不優秀,但不允許你沒教養!
孩子 育兒親子

2024-11-12 01:00:00

前段時間,一則報導說,一個熊孩子坐飛機搗亂一家三口被FBI遣返回國。

從中國飛往美國洛杉磯的航班上,一個中國熊孩子不斷在座位上鬧騰,還用腳踢鄰座男乘客。男乘客建議熊父母管管孩子,熊孩子的父母反而回嗆:管好你自己的事兒就行了!

男乘客忍耐了三個小時後終於爆發了,激動地罵了這對熊家長。熊家長不甘示弱,回以更激烈的辱罵,甚至父親憤怒地掐住小哥的脖子,兩人隔著孩子扭打在一起。

打架、鬥毆這看似是“小事”,但在飛行上的這種行為,會直接導致各種意想不到的航空危險。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所以,飛機落地後,等待熊孩子一家三口的是早已等候的FBI海關執法人員。這一家三口被直接遣返回中國,計劃好的完美旅行泡了湯。

另一個事例是:

北京1號線晚高峰地鐵裡,一個衣著樸素、年紀大概


5、6歲模樣的小女孩站在車廂裏東張西望,隨著列車即將到站,小女孩嗖地擠過人群,一屁股搶坐在剛剛騰出的空座上,被擠到的乘客投來厭惡的眼神,有的還小聲嘟囔著:“真沒教養!”

人流湧動過後,小女孩操著一口鄉音衝車門處大喊:“媽,快來,這裡有座!”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車門,打量那個衣著破舊的年輕女人。

“我不坐,你坐吧!”媽媽回應了女兒。

女孩有些著急:“媽,你站了一天怪累的,我就是給你佔的座,你快過來坐......”

我猜想,那女人可能是體力工作者,孩子心疼母親累了一天,不顧周圍人的異樣眼光,給母親搶占座位。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剛才還心生厭惡的乘客,眼中瞬間掠過一絲暖意。

全車廂,都被這個搶座女孩的愛所打動。

對於孩子來書,他的社會化正在一步步形成中。他們對於所有的社會規則、社會契約、社會禮儀的理解有時並不能完全了解,更不要說很好地去遵從。

他們本身是自由自在的“自然人”,而父母的養育過程,就是慢慢教會孩子從“自然人”向合格的“社會人”轉變。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有時,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懂禮貌、守規則、談吐大方、氣質良好,就會說孩子孩子“有教養”。所以,從“有教養”這個詞來看,父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者”。

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上寫道:保養好自己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別給社會添麻煩。

主持人金星也說過,她對子女成長教育的標準是:有一天走向社會,這三個娃不叫人討厭就行。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可見,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給別人添麻煩是非常重要的行為準則,需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提上議程。那麼,如何培養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孩子呢?父母有很大責任。

大家是否還記得,幾年前在浦東機場弑母的24歲留學生汪佳晶?

他在日本5年的生活費全部靠母親每月七千元的工資收入,他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省吃儉用提供的溫室生活,大好年華從未打過一份工,只知沒錢時跟母親伸手要。

當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抱怨他花費太高,稱自己“只有一條命”時,他便心生怨恨,向前來接機的母親連捅9刀。

而最令人驚詫的是,倒在血泊中的母親甚至沒有怨恨,而是勸他逃走:“你走呀,你走,媽媽不會怪你的......”

在這個悲劇中,汪佳晶固然可恨,但他的母親同樣也是悲劇的締造者。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我想,悲劇的根本是母親把對孩子的愛當成對他無條件、無底線地滿足,而忽視了孩子愛的能力的建設,致使他習慣接受和一味索取,失去擔當和回饋愛的能力。孩子需求一旦無法被滿足,就會心生怨恨,做出非理性的舉動。

父母是孩子行為能力的創造者,一個孩子是否懂得用一顆大愛之心去麵對這個世界,是否懂得感恩,是否理解父母的苦心,首先要從給他建立健康的人格做起。

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常有家長抱怨孩子“油瓶倒了都不扶”,卻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為什麼對油瓶視而不見。

孩子要自己開易拉罐,你一句“別弄,小心剌手”,從此孩子拿到易拉罐只會找大人;

孩子要幫你擦地,你一句“一邊去,別搗亂”,從此他就會把“幫大人忙”定義為“搗亂”;

孩子自己洗襪子,你又一句“別浪費水,你洗不幹淨”,於是孩子脫了襪子內褲,只會扔到盆裏等你搓......

孩子慢慢變得沒有價值感,認定自己是個無用的人時,自然就會對任何事物都失去參與的熱情,並產生“事不關己”的態度,他習慣了理所當然地接受,也喪失了體會美好,回饋美好的能力。

每一個人立足於社會,都需要價值感和成就感的心理支持,包括孩子。

鼓勵孩子參與到生活中來,給他充足的信任和鼓勵,孩子在獲得大人的認可後,會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繼而對生活充滿熱情和責任感。

懂得在孩子麵前“示弱"

很多父母,認為在孩子麵前樹立“巨人”形象,才能給孩子帶來勇氣和力量。其實,並非如此。

有一次,朋友切菜弄破了手指,正好被4歲的女兒看到。

此時大部分家長可能都會說“寶貝沒事,媽媽不疼”,但我朋友卻像小孩子一樣求助女兒,“媽媽的手好疼,你能幫幫我嗎?”

女兒先是一怔,緊接著跑到客廳,找來雲南白藥和創口貼,像小大人一樣安慰她:“媽媽要堅強,我幫你敷藥,一會就不疼了......”

這位媽媽適時的示弱,不但沒有讓孩子變得軟弱,反而激勵她變得更強大、更勇敢,同時也喚起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嗬護孩子愛的本能,給他“施愛”的機會

孩子天生就有一種愛的本能,而造就孩子對周遭事物冷漠、自私、刻薄的最主要原因往往是失敗的家庭教育。

比如,家長看到乞丐,就把孩子拉到一邊,“都是騙子,別理他”;

看到有人摔倒,就警告孩子,“別管,小心賴上你!”

......

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在家長如此冷漠的言行中逐漸幹涸,變成了荒漠。

嗬護孩子愛的天性,小到陪孩子喂一喂公園裏的流浪貓,大到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動......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接受世界的善意,並且有能力回報世界美好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向孩子灌輸什麼樣的思想,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當你指責孩子不懂感恩之時,請先審視自己。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只有家長的眼裏看得到別人,孩子才能一步步跟著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所謂教養,從來都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當了爸媽,真是一秒都不能懈怠啊,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到孩子。

上一条 下一条
类似笑话
热门笑话
其他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