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李芳:和邦额《一江风》传奇述略
李芳:和邦额《一江风》传奇述略
传奇

2024-07-23 01:00:00

【作者简介】李芳,女,1981年生,江西赣州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戏曲、俗文学。撰有《闺门内外:顾太清交游圈的形成及其典型意义》《子弟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诸文。和邦额,字愉斋、䦵斋、睦州,又号蛾术斋主人、霁园主人。满洲镶黄旗人。所作文言短篇小说集《夜谭随录》,步武《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孙楷第谓“其书多言狐鬼之事,与《聊斋志异》之旨趣全同,盖即效《聊斋》而为书者”。[1]钱钟书则谓其“模拟《聊斋》处,笔致每不失为唐临晋帖。” [2]《夜潭随录》和邦额以《夜谭随录》闻名,时人也曾对他的其它文学作品给予高度赞誉。他的好友,诗人永忠读其诗稿后,作《书和霁园邦额蛾术斋诗稿后》,诗曰:“暂假吟编向夕开,几番抚几诧奇哉。日昏何惜双添烛,心醉非是一复杯。多艺早推披褐日,成名今识谪仙才。词源自是如泉涌,想见齐谐衮衮来。”“多艺”句注云“先生绮岁所填《一江风》传奇早在舍下”;末联注云“苏文如万斛泉,不择地而出”。[3]可见永忠认为和邦额诗文、戏曲、小说兼胜。和邦额又工绘事,今有画作《文姬归汉图》藏于历史博物馆,可当“多艺”之赞。[4]《蛾术斋诗稿》惜今不传。《一江风》传奇,《中国曲学大词典》、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等诸家目录、专著,多谓其书失传或未见。《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续目》著录:“一江风传奇二卷,清和睦州撰,清乾隆稿本。”[5]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曰:和睦州,字愉斋,别号蛾术斋主人。里居、生平皆未详。《一江风》,此戏未见著录,乾隆稿本。见《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续目》。凡二卷三十六出,演郑梓、高静女事。[6]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因之,著录有“北京图书馆藏乾隆间精抄稿本”,作者署“和睦州,字愉斋,号霁园,别署蛾述(笔者按:“述”字误,当作“术”)斋主人。里居、生平待考。”[7]均未考和睦州为和邦额早年之别号。[8]据笔者所见,此剧现存有两个版本。一藏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抄本,两册,共两卷三十六齣,即《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明清传奇综录》所录之本。此书封面题“和愉斋填词 一江风 霁园藏板”,卷首有署“乾隆十九年(1754)岁次甲戌秋八月四日长沙郭焌甫氏题于成均学署”序、署“乾隆丙子(1756)冬十一月京江友人陈鹏程扶青氏题”序、署“乾隆壬午年(1761)夏五月望日蒙泉宋弼题”序;卷末有署“乾隆二十三年(1758)岁次戊寅春三月望日叶河恩普书于槐荫堂”之序。正文题“蛾术斋主人填词 枕碧山房主人校阅及评”(下文简称评点本)。其二为郑振铎先生旧藏本,两册,卷首题“蛾术斋主人填词 枕碧山房主人校阅”。首页均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印(下文简称郑藏本)。此书为朱墨抄本,字迹工整清秀,惜仅残存下卷十八齣。《一江风》第一折《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明清传奇综录》均题评点本为稿本[9],仔细比较两种版本,郑藏本之抄写时间似应在评点本之前。郑藏本中错讹之字,校阅者枕碧山房主人均用朱笔改正,如下卷第三齣《煎药》【锁寒窗】“想今春如小姐分散”,“如”字改“与”字;第十六齣《遣嫁》【锦芳缠】“若时光而今已过”,“若”字改“苦”字;第十八齣《大聚》【永团圆】“一个个情伤相恸”,“相”字改“心”字;以上三处,评点本均径改之。但涉及评点者对曲词意见的两处,评点本却因袭郑藏本之批改。下卷第一齣【宜春令】“万绪千头怎觅,总酿成悲怨”,郑藏本将“成”改“作”字;评点本此处附加注曰:“成字当改作字,方和调。”同齣下文“【醉太平】身转(作拈香介)向莲花座上拜观音”,郑藏本朱笔注曰:“身转二字仍是降黄龙,当在醉太平之上,座上当改座下。”评点本同。评点本中关于曲文的点评,郑藏本从缺。足见枕碧山房主人之评点本为后出。和邦额于《夜谭随录》自序曰:“予今年四十有四矣。”此序作于乾隆己亥年(1779),由此可推知和邦额生年为乾隆元年(1736)[10],评点本郭焌序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则此剧当在他十九岁前已经完成。与永忠诗注“绮岁所填”,宋弼序中所云“弱冠之年为之”等语相合。据《夜谭随录》中《靳总兵》篇末恩茂先评语“和霁园言其祖诚斋公(明)……”[11],和邦额祖父名和明,号诚斋,曾在甘肃、陕西、青海等地任职。和邦额少年时代随祖父居于任所,遂得以辗转西北各省,开拓眼界。十五岁时,诚斋转任福建,和邦额又随之到闽。诚斋到任后不久病故,和邦额扶灵入京,入咸安宫官学。乾隆甲午年,中举人,后曾出任山西乐平县令。[12]铁保选旗人诗作编辑而成的《熙朝雅颂集》中,存有和邦额诗作九首,多为和邦额辗转各地的途中所作。《熙朝雅颂集》凡例云:“是非之公定于身后。兹集于其人现存者,诗概不录。”[13]可见和邦额的卒年,应在《熙朝雅颂集》成书的嘉庆六年(1801)之前。[14]《熙朝雅颂集》《夜谭随录》自序说:“每喜与二三友朋,于酒觞茶榻间灭烛谈鬼,坐月说狐,稍涉匪夷,辄为记载,日久成秩,聊以自娱。”[15]此非虚言。《龙化》一则,写“李高鱼枕碧山房”中的古剑化龙的奇事。[16]为和邦额讲述这个故事的李高鱼,应即是评点《一江风》的“枕碧山房主人”。李高鱼讲述的还有苏仲芬的轶事,他与主人公苏仲芬 “为总角交,习知其事,时向予缅述之”。[17]《夜谭随录》成书之前,曾以《霁园杂记》之名流传。《霁园杂记》署“䦵斋和邦额手订 茂先恩显校阅”。[18]可见为《一江风》作序的恩显,也是《夜谭随录》的故事提供者和评论者之一。《张五》的故事,恩显即说“先大父亦尝言之”。[19]又于《诡黄》一则的评语中,讲述因果相报之事。恩显对《夜谭随录》所载的多篇故事,均有品评。《一江风》序作者之一的长沙郭焌,则为和邦额讲述了宋秀才的故事。[20]另一位序作者宋弼,虽不见于《夜谭随录》,但亦喜好狐鬼故事。宋弼与纪昀过从甚密。一七五二年 七月,纪昀与聂际茂、法南野、田中仪、宋清远(宋弼之父)聚会于宋弼家,大谈狐仙故事。[21]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同时代另一部著名的笔记体文言小说。《夜谭随录》成书之时,和邦额已经年届四旬。为《一江风》作序的恩显、郭焌、宋弼等人,都是和邦额少年交好者。他对狐鬼故事的喜好与收集,当从少时即已开始。清初,李渔的传奇作品让风情戏曲成为一时之风尚。所作《笠翁十种曲》,均演男女间情恋故事,追新求奇,以娱乐为宗旨,所谓“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风筝误》)。稍后洪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在传奇创作中大放异彩,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现出与李渔完全不同的创作意图与审美追求。《一江风》序言均尊洪孔而非李渔,如郭焌批评李渔“叙事则哑咄叱,言情则猥琐鄙秽”;洪、孔则“皆极正变之妙”。序作者认为,和邦额此剧上承洪、孔,“叙事则明畅典核,言情则庄雅缠绵”,“淳雅而精当”,能“方之元人”,“直近玉茗稗畦而伯仲之”,“词旨两尽而填词之能事毕矣”。和邦额与诸位序作者推崇元曲,以雅为尚的戏曲观念是一致的。《一江风》卷首《凡例》,凡五条,既是和邦额对自己所创作的剧本之说明,也是他的戏曲理念之抒发。今全文移录于此:——元曲如《西厢》《琵琶》等记固已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但俱团圆不佳,只可採作杂剧,其全本关目,似于歌筵舞席不便敷陈,后人往往效之以为高,非理也。此特从同。——填词家稍寓劝惩之旨,为己足矣。每见前人多诬正史以出之,殊犯颠倒是非之戒。此作取事于乌有之乡,人非真有其人,事非果有其事,而稍涉正史,必不以假乱真,一一宗之。——生旦为一篇正色,往往见南曲写生旦处多涉轻佻,甚不合理,此曲可无此病。——近日填词中多昧于地理,紊于天时,此病不特词家犯之,成书中亦不能尽免。总之文士闭门,未行十里路,但凭舆记所载,毫无确据,往往错以欺人,甚可耻也。其关乎学问,正复不小,圣人欲人阙文,亦是此意。曲中地理,无一讹谬,识者鉴之。——诨语谑言,曲中必不可少,但苟无见景生情之梨园随机应变而出之,究不能新一时之耳目。如梨园无机变之巧,徒恃脚本内一二所载之语以博捧腹,三两次后便成厌套,求发笑岂可得哉!譬如绝妙好词,越熟越见其妙,说笑话者,一再复之,便如嚼蜡矣。曲中诨语极少,全赖优人自为增减,逢场作戏,庶令观众不厌也。《一江风》凡例《一江风》即是和邦额戏曲理论的实践之作。《一江风》传奇,上下两卷共三十六齣。上卷十八齣:《提纲》《赴任》《迎眷》《春旅》《义旗》《江逢》《私约》《兵乱》《寄居》《覆师》《磨玉》《衙会》《渔救》《权怒》《渔迫》《遇尼》《解组》《寻父》;下卷十八齣:《禅院》《旅病》《煎药》《泪别》《徵士》《山庙》《应聘》《觅姑》《小聚》《受职》《谒院》《迎女》《重逢》《迎亲》《遣嫁》《成婚》《大聚》。故事略谓:金陵诸生郑梓,因父郑樾千自繁昌县尹升任廉州知府,奉母前往官邸团聚。中途因风所阻,泊船暂避。恰遇高夫人携女高静女乘舟前往江西,投其夫南安太守高秉。两家人遂商议结伴同行。郑梓与高静女互相爱慕,两夫人遂为二人订姻。此时,左良玉不满福王偏安江南,自武昌举兵东下,慌乱中两家各自逃难。郑氏母子逃至彭泽县城,寄居任婆家。静女被左良玉子梦庚所掳,逼其为妾。静女抵死不从。后梦庚、良玉相继身亡,静女投河,被渔媪救起后,又为渔媪之子所迫。静女再次投河自尽,为尼普慧所救,留于南昌散花庵修行。高秉夫妇哀静女之被掳,辞官隐居庐山。郑樾千因刚直不阿触怒当权郑芝龙,被贬官下狱。满清定鼎之后,获赦回乡。郑梓由任婆之子狗儿陪同,赴广东寻父,途中染病,借寓散花庵,得与静女重逢。病愈后,郑梓在往广东途中,与父亲相逢于风神庙,后一同回到彭泽。静女则由普慧相陪,往彭泽任婆家团聚。郑梓上京赴试,钦点翰林,授官扬州。恰逢高秉任职江南巡按,翁婿相认。最终两家团聚,郑高联姻。[22]《一江风》传奇和邦额以明清之际的历史时事为故事背景,借大历史之风云变幻,叙小儿女之悲欢离合,明显受到《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影响。虽然郑梓、静女实无其人,但如作者所言,剧本“稍涉正史,必不以假乱真,一一宗之”。曲文所涉之左良玉起兵、郑芝龙揽权,均确有其事。左良玉率兵攻打南京事,《明史》载: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既返,遣缇骑逮澍,良玉留澍不遣。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亡何,有北来太子事,澍借此激众以报己怨,召三十六营大将与之盟。良玉反意乃决,传檄讨马士英,自汉口达蕲州,列舟二百余里。良玉疾已剧,至九江,邀总督袁继咸入舟中,袖中出密谕,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继咸正辞拒之。部将郝效忠阴入城,纵火残其城而去。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负袁公。”呕血数升,是夜死。时顺治二年四月也。[23]《明史》书影左良玉子梦庚,后自立,降清于九江。郑芝龙与弟鸿逵、芝豹在福建拥立唐王事,发生在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史稿》载:顺治二年,师下江南,鸿逵兵败,奉唐王聿键入福建,与芝龙共拥立之,皆进侯,封芝豹伯。未几,又进芝龙平国公、鸿逵定国公。[24]因要忠于历史,在安排情节上,和邦额颇费心思,务必使剧情展开的节奏与史实相符。一六四五年三月,左良玉率军东下,四月初一日,兵至九江。静女被乱兵所掠,送至左梦庚别院。四月初四,左良玉死,军中大乱,静女投江自尽,终被普慧所救,留于散花庵。郑梓南下寻父染病,在散花庵养病月余,病愈后重新赴粤。另一厢,六月,隆武朝立,郑樾千得罪掌权者郑芝龙被免职下狱,七月,清兵攻破福建,隆武朝覆灭,郑樾千因得以赦免归乡。郑氏父子一南下一北上,在途中风神庙相会。然而,和邦额以明清易鼎为背景,只是为生、旦之离合作出铺垫,缺乏《长生殿》《桃花扇》二剧蕴含的历史意识。作为满人,和邦额对明清易代的历史视角,自然与孔尚任大相径庭。上卷第四齣《春旅》,郑梓自南京南下,于扬子江上眺望四野,大发感叹:“你看烟波万顷,一望无涯,我想当日六朝诸帝,虎踞南州,自谓天堑之雄,金瓯铁甕,岂料长江失险,铁锁销沉,下及南唐,如出一辙。今天心已去,久厌朱明,纵守此半壁江天,究竟何益。”此时,明朝尚以南京为都,偏安江南一隅,作为明朝臣子,“天心已去,久厌朱明”云云,实在可谓之大逆不道。下卷第四齣《闻赦》,郑樾千听闻新朝定鼎,大赦官民,他的反应是:(外惊叹介)咳,不料明朝三百年社稷江山,一旦尽于今日矣。(泪介)【么篇】圣祖神宗休回首。十三陵王气全收。草莽孤臣独泪流,谁想又蒙新朝恩赦,两代恩膏身亲受。顿使我丹心瘦。对比明末士夫强烈的反清情绪,郑樾千对外族所立新朝的接受与感恩,显得相当自然与坦然。下卷第十齣《小聚》,当郑樾千听到“前朝士子,都去京师赴试”的消息后,立刻教导郑梓“我儿逢此盛世,亦当公车北上,以观国之光”。高秉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他隐居庐山,被新朝所聘,他本辞以“久淡功名念”,但经“方今王纲大举,国命维新,老先生虽仕胜朝,未蒙国士之遇”一番劝告,即欣然出仕。和邦额此剧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对于地理环境的熟悉。凡例中说“曲中地理,无一讹谬”,诚然。《一江风》的故事涉及江苏、江西、广东等多地,均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从郑、高两家分别从金陵至廉州与江西,均需沿扬子江转入长江,同样的路途,让郑梓、静女有机会在江上相遇。左良玉从武昌发兵往南京,水路取道扬子江,必与郑、高两家狭路相逢,左梦庚方得以俘虏静女。和邦额对地理的设置,在细节上也多加留意。下卷第二齣《旅病》,郑梓甫出任婆家门,即染病在身,曲文道:“可怪那郑公子,每日愁眉泪眼,昨日才过了湖,就愁出一身病来。”郑梓渡过鄱阳湖后,被船主抛弃下船,恰借寓散花庵,与静女重逢。彭泽县在鄱阳湖北,散花庵在南昌,位于鄱阳湖西南。“才过了湖”云云,并非信笔为之。地理环境设置精确,与作者幼时辗转四方,对行旅路途与情境极为熟悉有关。剧中人物行走的路线,或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据《夜谭随录》中《香云》篇记载,“予于乾隆庚午岁,从先祖父从三秦入七闽,路经武昌,月夜沽酒,聚舟人而饮食之”。曲文描写普慧泛舟鄱阳湖上,所见“树苍苍,遥山如黛。水滔滔,澄湖似海。望村墟,千堆碧烟,看风帆,万点孤山外。”枕碧山房主人评云:“句句是彭蠡景象,故妙。”和邦额描写逼真的原因,正在于他曾经到此览胜,《泊鄱阳湖》诗云:“匡庐滴翠浸彭湖,望里乾坤入画图。帆影日边千叶下,山光天际一拳孤。(大孤山又名鞋山,独峙波心,远望如一拳。)湖村月黑灯明灭,泽国烟昏树有无。此夜蓬窗闻吹笛,几人怀土泪如珠。”[25]和邦额对民风土俗观察入微,又让他的曲词中富有地域特色。上卷第十五齣《渔迫》,渔婆之子欲淫静女,唱道:“月子弯弯照子芦花,芦子花介里面有个钓鱼佬。冤家你弗要装腔作调介把侬来骗。趁介无人看见,和你两挨擦。”这首小曲,便颇有鄱阳湖畔渔家风味。《一江风》凡例和邦额在此剧中体现出的另一特色,是其对戏谑之语的观点,恰与李渔针锋相对。李渔《闲情偶寄》尝言:“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之不倦,全在于此,可作小道观乎?”[26]他将插科打诨之词看成是驱除睡魔,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和邦额则认为,曲文中戏谑之语虽不可少,但否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却在于演员的表演是否生动,是否能够临场随机应变。和邦额在凡例中谈及曲词与笑语的区别,在于“绝妙好词,越熟越见其妙,说笑话者,一再复之,便如嚼蜡矣。”此剧中“诨语极少”,便在于他认为戏谑之处是否出色,“全赖优人自为增减,逢场作戏,庶令观众不厌也”。《闲情偶寄》和邦额《一江风》虽成于弱冠之年,枕碧山房主人认为他能够上承元人,得元曲个中三昧。有清一朝,满人作曲者寥寥,和邦额此剧,可称为其中佼佼者。注     释[1]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第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2] 钱钟书:《管锥编增订》,第6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3] 永忠:《延芬室诗稿》,稿本,国家图书馆藏。[4] 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第118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5] 赵绿绰编:《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续目》,北平图书馆铅印本,1937年版;见《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第15册,第100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6]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第13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7]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第99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 以笔者所见,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根据永忠《书和霁园邦额蛾术斋诗稿后》诗,最早将《一江风传奇》归入和邦额名下;其后董文成《清代满族文学史论》亦提及和邦额著有传奇《湘山月一江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9] 按:1989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已将《一江风》著录为“清抄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3089页。[10] 关于和邦额的生年,有乾隆元年(1736)与乾隆十三年(1748)两种看法,学者多认同乾隆元年(1736)说。具体可参吉朋辉《和邦额及其〈夜谭随录〉考论》之总结,第5-7页,苏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11] 王一工、方正耀点校:《夜谭随录》,第3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按:下文所引,均采用此版本。[12] 铁保:《熙朝雅颂集》,第1547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亦可参《夜谭随录》前言,第1-2页。[13] 《熙朝雅颂集》,第13页。[14] 张佳生:《论〈夜谭随录〉》,《满族研究》1997年第4期。[15] 《夜谭随录》,第6页。[16] 《夜谭随录》,第23页。[17] 《夜谭随录》,第36页。[18] 萧相恺:《和邦额文言小说〈霁园杂记〉考论》,《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19] 《夜谭随录》,第44页。[20] 《夜谭随录》,第267页。[21] 《纪晓岚年谱》,第15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22] 亦可参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之著录。[23]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24]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25] 铁保辑:《熙朝雅颂集》,第1548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6] 李渔《闲情偶寄》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第61页。按:本文原载《文学遗产》网络版“新作首刊”,2010年第4期。编辑:代珈宁

上一条 下一条
类似笑话
热门笑话
其他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