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 | 闲话地方戏
散文 | 闲话地方戏
散文
闲话
地方戏

2023-10-06 01:00:01

关注《沁中文艺》请点上方蓝字,欢迎并感谢广大朋友订阅!闲话地方戏一说“地方戏”却没有“中央戏”可对。讲京戏是国剧,但也不是针对地方戏而言的。京戏就是京戏,地方戏就是地方戏,就这么叫。地方戏不敢出来跟京戏叫板,京戏产生晚,京戏是集大成。产生晚的并不一定都集大成。唐山有个唐剧,上世纪六十年代才产生,但依然是地方小戏。京戏和地方戏放一块儿,整体素质的高低,一看便知。京戏的这种整体高素质的形成与确立,地方戏不敢比也比不了。昆曲素质也高,但高得有点让后世观众够不着,看不清,听不明。很多伟大的艺术的形成都是缘于某种契机,这种契机具有唯一性,不可还原复制。京戏就是这样。它既然是集大成,我们就能从中看到许多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子。诸如京戏里的梆子腔味道,板腔体对曲牌体的彻底颠覆,昆曲曲牌的直接嵌套,都是京戏集大成的明证。京戏里真正一流的演员,必然是文武昆乱不挡,没有武行昆曲的底儿,是不行的。相对来讲,地方戏则要求低,讲究少,因而从严谨精致角度来讲,观赏性也就稍低一些。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地方戏一无可取之处,京戏便是十全十美。客观来讲,京戏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地方戏则彰显地方特色,自然生动,以擅演某类题材见长。不通戏曲,而想了解中国艺术文化,大概是极难的。只了解京戏,而不关注地方戏,便自以为懂了中国戏曲,通了中国戏曲全貌,也是虚妄无知的。京戏原本脱胎于地方戏,而且从它诞生那天起,便不停地向地方戏学习:包括剧目翻拍,甚至是一个腔调的设计。地方戏当然也在向京戏学习。八个样板戏原本大多是京剧,但地方戏在借用化用之后,也别具特色与味道。二全国地方戏有三百多种。我真正看过,相对了解的也就十几种而已。我选其中几种絮叨絮叨。还是先从山西说起吧。山西地方戏有五十多种,最有名的是四大梆子,然而全国人民基本上都不知道。说我们山西是戏曲窝子,但人们只是窝在自己的地儿,听自己的戏而已。这样说,虽说有点夸张,但和其他地方戏相比,山西的戏曲文化做得确实差一点。我们这个占全国地方戏六分之一的戏曲大省,更多地只是在自娱自乐而已。山西的戏好不好,当然好,但人们不太知道有这么个戏。四大梆子中,蒲剧知名度反而超过晋剧。蒲剧的观众范围虽小,但玩得仍是文武兼备的袍带大戏。这种大阵仗大气势是其他三路梆子所没有的。另外,蒲剧与秦腔风格相近,颇有古戏之韵,耐人品味。山西的古戏台大多在晋南一带。全国设有古典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只有山西师范大学,只是因为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氛围与考察资料。另外三大梆子和一些小戏气候都不大。蒲剧与秦腔都显慷慨悲凉,但前者比后者似乎又多一份柔婉,少一份古长安赋予的大气。蒲剧的《女起解》哀婉动人,与京剧唱腔一比,发现后者有唱腔格式化的嫌疑。前者唱腔快慢有致,抑扬顿挫,变化更为丰富。生活剧如《挂画》《杀狗》,袍带大戏有《西厢记》《薛刚反唐》等,都是极好的作品。整体看来,山西的剧种都趋保守。山西的文化本身含有保守的极大成分。地理位置上的不东不西,使之在各方面都特色不明。太原王家与河东裴家的气势,晋商票号汇通天下的气势,一去不复返了。文化的自豪感不能无缘无故。三秦腔是地方戏中梆子腔的代表,是北方戏的代表。秦腔的吼,气大声宏,苍凉悲怆,感染的不只是古长安,更有关内外,思妇征人,边塞闺阁,又是一群美学意象。秦腔擅演悲剧,《周仁献嫂》是经典代表。这出戏有中国的《哈姆雷特》之誉。剧中刻画周仁的痛苦矛盾心理,细腻入微,动人肺腑。豫剧的文化工作做得最好,比京戏还要卖力。中原大地赋予它的大气魄,千年不散。一代大师常香玉,古演木兰,今捐战机,为国纾难,舍我其谁?看小香玉走得多远,除却戏曲,杂七杂八,搞得风生水起。就是这种气魄,让豫剧成为所有戏曲包括京戏中,新编现代戏剧目最多的剧种。梨园春是一档戏曲栏目,它居然办到澳洲,又巡回美洲。说到收视率,它在同类节目中自然遥遥领先,相比较地方台的其他电视栏目,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常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豫剧唱腔丰富俏婉,除生行外,都以真嗓发音,易于上口,所演剧情轻松活泼,贴近生活,为百姓所喜闻乐见,自然流传极广。豫剧也是地方戏中传于省外,省份最多,地域最广的剧种。山西南部,河北西南,山东西部,包括江苏北部徐州一带,都有正经八百的河南豫剧团。这种文化格局,令人羡慕。豫剧剧目悲喜交织,现代戏剧目繁多。一代大师常香玉崔兰田极类似京剧梅程风格。梅兰芳马金凤关系极好,京剧《穆桂英挂帅》便是移植于豫剧。真正的大师永远不摆架子,永远善于学习创新。喜剧如《花木兰》《抬花轿》《七品芝麻官》,悲剧如《秦香莲》《大祭桩》《桃花庵》。现代戏一出《朝阳沟》,唱红唱遍了大江南北,又上舞台,又上银幕,在众多剧目中,能反映一个时代风貌变迁的功效上,《朝阳沟》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豫剧唱念基本就用河南方言,所以剧情极容易贴近生活。贴近生活是艺术的最高标准之一。豫剧在雅俗上,更多倾向于俗,是通俗不是低俗。通俗就是接地气,大地的力量无限,自然能催生出大气魄。四燕赵大地亦能慷慨悲歌。然与秦腔又有异处。河北梆子高亢而清越,奋人精神,秦腔高亢而粗哑,催人泪下。河北梆子如壮士别燕丹,秦腔如锁龙斩单通。一生离,一死别,区别细微,味道大异。山西的北路梆子与河北梆子在唱腔上其实有相近之处。但前者囿于雁门关,后者却西冲太行,东临海滨,从而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戏之一。看河北梆子的《大登殿》,感觉王宝钏的气势远远超过薛平贵。河北梆子的一流女演员,全是俊朗潇洒的大女人,全是当家的女人。评戏流行于天津河北唐山,东北一带。观名可知评戏评弹曲艺大有渊源。开拓剧目不多,唱腔别有味道,唱腔限制了它的剧目。唱起来絮絮叨叨,而不是依依呀呀,依依呀呀是昆曲。虽说絮絮叨叨,却听得人神荡骨酥。小白玉霜大概在前生就把嗓子许给了评戏。评剧版的《秦香莲》,秦香莲悲切而美艳,感觉陈世美抛弃前妻,真是不懂得品味女人。唯独包龙图哼哼唧唧,远不如豫剧包龙图唱腔吓人。当然,京戏的包龙图则更多是渲染一种正直凝重。评戏的喜剧代表剧目有《花为媒》《刘巧儿》等。五很多不常看戏的人,觉得越剧黄梅戏唱腔风格趋于接近,极易混淆。其实二者大不相同。越剧虽以擅演男女爱情见长,但亦能演袍带大戏,而黄梅戏则较少。但越剧的袍带戏让人感觉形式大于气魄。因为越剧演员基本全是女性。角色以小生花旦为主,男性演员凤毛麟角。一个女人粘上胡须演男人,满口雌音不说,忸怩作态,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所以不如直接看《梁山伯和祝英台》一类爱情戏来得过瘾。越剧的所有要素全是美,就像昆曲的《游园》一样。演员的扮相唱腔服饰,稍有瑕疵,观众便能极细微地觉察到。这点与秦腔大异。秦腔追求的就是那种粗糙粗犷的感觉。《梁祝》的各样文艺题材极多。但尤以小提琴协奏曲,越剧版见佳。而越剧《梁祝》演了近百年,使得小提琴协奏曲都不由自主地向越剧汲取营养。仔细一听,协奏曲里果有越剧丝竹伴奏的影子。《红楼梦》也是需要看书,看八三版电视剧,然后看越剧的。徐玉兰、王文娟两位大师,虽曰假凤虚凰,然而又有那个戏曲能避免。事实证明,有时候性别错位,饰演人物,可至化境.黄梅戏亦以演爱情题材见长,基本没有袍带大戏。它来得更本色一些。既是源于民间小调,便不能抛却丰富的民间题材。《打猪草》《夫妻观灯》便是例子。老百姓看了听了,脚步都挪不动。民间的东西一旦搬上舞台,稍作修饰,便美得光彩照人,令人惊艳。《天仙配》《女驸马》《孟丽君和皇甫少华》,便是这样的剧目。唱腔不似越剧男女行腔,无多差别,而是男用男声,女用女声。男声宽厚响亮,女声柔美婉转。金风玉露一相逢,简直就是天女散花,天花乱坠。越剧黄梅戏都是比较受年青人欢迎的。但由于越剧方言味更浓一些,当然还包括黄梅戏接近于歌曲歌唱。所以,黄梅戏唱腔更易于流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就拍了不少以黄梅调为演唱形式的影片,广受观众欢迎。《天仙配》戏歌更是妇孺皆知。六昆曲的地位和存在比较尴尬。感觉它像昔日的贵妇,失掉了烘托与渲染,虽然美丽依旧,然而却与观众渐行渐远。雅与俗之间的选择与较量,从来就少有温情。昆曲曾经一统天下,那是京剧还没有诞生。现在,真正喜欢戏曲的人应该都不忍心称之为地方戏吧!然而,过去的昆腔昆山腔,现在的昆曲,其实际生存状态,发展状况,与观众待遇,真是连某些地方戏都不如。这又让我想起了退位的清政府,世袭的英皇室,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然,真正痴迷戏曲,懂得戏曲的人还是要为昆曲而倾倒的。即使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戏曲艺术的外国人,也会被《游园惊梦》梦幻般的美妙意境所感染。他会被一种氛围和情绪所袭击,喜乐悲愁像信号和神经一样快速地传递。艺术和情感从来不设界限。我们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知道了“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我们看《红楼梦》,知道了芳官等十二个女孩子演得都是昆曲。我们在书上,案边知道了一些剧目,然而在舞台上却极少见到它们的光彩了。我们可以假想京戏昆腔唱对台戏的情景。京戏当然不敢称昆腔为地方戏,昆曲要倚老卖老也显得滑稽。事实上,昆曲固然观众寥寥,京戏又有几何(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唯一能求安慰的也就是永远有那么一些观众能真懂戏,真喜欢,真快乐而已。哪怕观众不多,于戏曲本身来讲,也算是一种幸福了。七我曾经说过,方言和戏曲是一个身份和城市的身份证明。普通话和现代化的杀伤力极大。当我们身边日益充斥劲歌劲舞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已经丧失了证明自己文化的能力。中国几千年来,汉族的文化不仅同化了周边的少数民族,甚至外来民族(华夏文化圈)也在亦步亦趋,学习模仿。而今,汉文化元素丧失衰落极多。各省份城市文化也日渐趋同。这恐怕并不是我们谋求发展的初衷吧!关于地方文化性格与戏曲的关系,我举两个例子。一是东北二人转,这是一种小戏。然而它却能以小见大。你看东北人遭受外辱时间最早最长,却依然能如此乐观。二人转的剧情往往极具生活情味,人们可以极少顾忌地开玩笑,爱情生死有哭有笑,战乱流亡有悲有喜,但最终都会落在喜和笑上。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人生生活充满苦难,我们也要笑着去面对。东北的那些笑星和二人转天然不能分割。一个喜剧演员可以通过他的特质天赋和对喜剧效果的研究,赢得观众。然而,你要和一个拥有深厚地域文化作为后盾的演员相比,就会立即显得逊色。四川出丑角。四川人和东北人在能出洋相上,大概不相上下吧。而东北人是他想开心,也想逗你开心。四川人却在诠释:我们祖辈不出夔门,一旦出去,就难免洋相百出。所以,至少从表面上看,四川人更多是用动作来做笑话,他们自己却极严肃。包括川剧里的丑角儿演员,也是这个样子。我们也可以试着猜测一下川剧里变脸的文化成因。四川盆地,天府之国,自古易守难攻,常作退保之地。因为历代的封疆割据,战乱频仍,于是,四川人便须常常迎接一批又一批的陌生面孔。所来之人面孔不一,主人(其实已经是外来者的仆人)自然也须换一副面孔。这样主仆之间的面孔便变来变去,煞是好看。戏曲地方戏之所以不能轻易被遗弃,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载体,甚至就是文化本身.                                           2013年8曰13日晚写完《沁中文艺》微信公众号简介:创办主体为山西省沁县中学语文组。宗旨:提升语文素养,弘扬文艺精神。作品风格:努力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健康乐观,积极向上。指导:田大宾    总编:牛庆宏   策划:王宏志    设计:霍巧玲   编辑:李旭锦    温馨投稿邮箱:qinzhongwenyi@163.com特别注明:经《沁中文艺》文章作者及公众号管理者同意,方可将文章转载于纸质刊物,并请注明转载出处,谢谢合作!

上一条 下一条
类似笑话
热门笑话
其他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