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元在歐洲買套房? 是的你沒有看錯,1歐元真的能在法國、義大利買一棟房子,這是什麼情況? 當其他國家的房奴正在絞盡腦汁,拚上幾百萬和數十年的胼手砥足為代價,在北上廣求得蝸居的今天,在義大利的薩丁島上,一座座用奶白色象牙般的白堊石搭建,沐浴在金色托斯卡納陽光下,推窗就能俯瞰地中海美景的房子,卻在以1歐元的價格,向全世界伸出橄欖枝。 其實,義大利1歐元出售房屋,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最近這幾年,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底特律一套房子1美元能買到、法國小鎮1歐元白菜價賣房…… 可是,在這近乎白送的價格背後,卻隱藏著當地政府辛酸的無奈,和巨大的社會危機。 1歐元折合台幣不到40塊錢,充其量能吃一頓「雞蛋灌餅+豆漿」的早餐,可是這價錢,卻能在義大利,買一所麵朝大海的房子,在文藝復興的發端地,與但丁、達文西毗鄰。 這樣的誘惑,恐怕是許多人都無法抵擋的。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前幾天,1歐元買地中海小島上一座房子的新聞,出現在網上。 新聞裡的奧洛拉伊(Ollolai)小鎮,在薩丁島中部,以美麗的海灘和葡萄酒聞名。 然而,這個美麗的地方,過去半個世紀,伴隨著年輕人們紛紛離開小鎮,前往大城市謀生,當地居民從2250人減少至1300人,大量房屋被廢棄。 當地政府不得已,只能購買200處廢棄房屋產權,並以每處房產1歐元的低價出售。 在買到這些房產後,買家必須在3年內翻新房屋,總的開銷可能高達3萬歐元(約合台幣107萬元)。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購房5年後,如果願意的話,房主才可以將房子轉賣他人。 儘管在賤賣房子之後還藏著附加費用,鎮長阿爾博卻相當自信,認為小鎮美麗的風景和悠久的歷史一定能夠吸引買家們的到來。 當然,這白給的價格,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其中不乏尋根的義大利移民後代,還有想在這裡安度晚年的美國人以及借此獲得居留的俄羅斯人。 1歐元買一棟房子,並不單在義大利出現,法國小鎮魯貝(Roubaix)也推出了1歐元購房計畫。 和奧洛拉伊類似,由於經濟不景氣,這裡的年輕人都去大城市打工,常住人口一減再減,失業率高達42%,小鎮的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房子一棟一棟地空出來,逐漸變成了「鬼城」。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從2018年開始,魯貝當地政府拿出18套空房掛牌出售,標價1歐元,就是想吸引更多的人來這裡居住。 當然,買家也必須對房子進行翻修,而且必須攜家帶眷在這裡住。 奧洛拉伊的「成功」經驗,也激勵了義大利更多的小鎮加入1歐元賣房團,只是這種對安度晚年的人更具吸引力的移民計畫,究竟能對改善當地社會環境有多大效果,還沒人知道。 因為經濟不景氣和人口流失而變成「鬼城」的小鎮和鄉村,在老齡化社會嚴重且對移民問題更加保守的日本,更加顯眼。 川端康成憑藉小說《雪國》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而這部小說中,故事發生的地方,就是迷人的山城越後湯澤。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從東京乘高鐵,只要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這個以溫泉和極品日本大米而聞名的滑雪勝地。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這座小小的山城簡直堪稱完美:離東京那麼近,又有溫泉、滑雪場和馳名的特產,更重要的是還有諾貝爾獎加持的充滿浪漫文藝氣息。 可在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中,這座小鎮卻儼然是人們口中時光靜止的「幽靈小鎮」:大部分餐館僅在冬季的週末營業、75%的公寓閒置、和上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泡沫時代高峰期相比,附近山穀公寓的房價跌幅超過了95%…… 如果說是日本泡沫經濟時代虛高的房價導致越後湯澤成為「幽靈小鎮」,那麼因保守的移民政策產生的「幽靈小鎮」,還有更極端的例子。 在日本北海道千歲市郊,8年前,一家公司在這裡投資6億多日元建成了麵向中國人的別墅區。 起初這裡計畫建設1000棟別墅,可以容納1萬名中國人居住,但由於當地居民反對而計畫擱淺。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當時,這些平均每棟3000萬日元(約合179萬元人民幣)的別墅很快就出售一空。 中國人像旅行團一樣成群結隊地來,住一兩周就回去。 在其餘時間,別墅基本處於空置狀態,這裡也自然變成了「幽靈小鎮」。 當地一位主婦說:「因為是中國人買下來了,今後這一地區會變成什麼樣,我很擔心。」 擔心歸擔心,可有個不爭的事實是:2017年日本人口減少了40.3萬,按照這個趨勢,到2115年,日本人口將從 1.265億下降到5100萬,麵積相當於一個丹麥的日本國土將成為無主之地。 30年前,在中國討論「農村消亡」的問題,恐怕沒人會相信這個命題。 可如今的中國人,特別愛說的就是「留住鄉愁」。 西方發達國家鄉村經濟麵臨的主要挑戰是糟糕的人口結構和滾滾而來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而同樣的問題,在今天的中國同樣存在,中國農村的「空心化」早就不是什麼秘密。 「農二代」紮根城市不回村,同時宅基地製度讓村內成員不放棄宅基地,村外人無法進入,加劇了村莊的衰敗。 1988年,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翻譯法國農村社會學家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的著作《農民的終結》時甚至認為,在他有生之年,農民的終結在中國不會成為一個現實的話題。 因為那時中國的城市化水準只有約30%,有7億多靠耕作生活的農民,但進入21世紀後,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到處都在談論「農民的終結」。 孟德拉斯在書中指出,「20億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這就是在20世紀下半葉當今世界向社會科學提出的主要問題」,因為在此之前的上個世紀,「較之工業的高速增長,農業的緩慢發展可以給人一種安全穩定、千年平衡的印象,與工業的狂熱相對照,農民的明哲適度似乎是永恆的:城市和工業吸引著所有的能量,但鄉村始終哺育著恬靜美滿、安全永恆的田園牧歌式幻夢」,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鐵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震撼和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 伴隨著農村的空心化,凋敝衰落的鄉村生活難以復興。 鄉村工業在新興產業和大中城市的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麵前,越來越沒有競爭力。 外出打工闖世界的年輕人,看到巨大的城鄉差異後,也不願意再生活在農村,農村成為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社會。 富裕的人在城市買房搬進城市居住,鄉村長期無人居住的住房敗落了,村莊變得蕭條和缺乏人氣。 所有的這些,似乎和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所遭遇過的問題,如出一轍。 在1990—2010年的20年時間裡,中國的行政村數量,從100多萬個,銳減到64萬多個,每年減少 1.8萬個村落,每天減少約50個。 今天,村莊的數量仍在減少,更多的村名,成了只能在城市道路上隱約出現的名字。 而從2010年以來,全國有20多個省份出台了各種各樣撤並村莊的規劃和政策,通常是要求農民進城上樓,以宅基地換取市民權和社會保障。 「土地城市化」的熱潮,更多是反映了土地財政的強大刺激,而不是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的真實需求。 「城鄉一體化」變成了「城鄉一樣化」。 決策機構顯然看到了這個問題。 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提到了農村宅基地的問題。 在2018年的中央一號檔中更是提出,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 那麼,歐美國家那種「1歐元買房」的模式是不是振興農村經濟,讓人們「留得住鄉愁」的靈丹妙藥呢? 不僅不是,中國的思路恰恰相反! 在「鬆綁」宅基地使用的同時,政府劃下了紅線:嚴格禁止城裡人買農村宅基地蓋別墅和私人會館。 按理說,農民賣了宅基地,可以到城裡去買房子,城市人買塊地自己蓋房子,這是兩廂情願皆大歡喜的事,但是,這只能推動農村的宅基地價格上漲,對於農村的發展,產生不了任何的效益。 試想一下,各路土豪在寧靜悠閒的村莊裡大興土木,按照自己的喜好蓋出各種奇葩建築,會不會出現一個「村中城」的怪胎呢? 或是,有錢人「候鳥式」的到農村度假,弄出像北海道千歲市「幽靈小鎮」一樣的中國翻版? 在網路問答上,有人提問「城裡人怎麼能到農村獲得一塊地,自己蓋房子?」雖然回答者多是「潑冷水」,不過,也有人給了招。 其中一條這麼說:「在農村生活會有很多困難。但是只是拿塊地建個房子,建個農場建個漂亮的小山莊還是容易的。你可以隨便開個皮包公司。然後以公司的名義去找你看好的地方的政府買地說投資建度假酒店之類的。政府會答應的。我們這裡就有公司建了這樣的度假山莊。都不對外開放的。就是自己住而已。」 這個案例無從考證真假,不過,確實有人去農村,私下購買村民房子。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城中村拆遷後分了好幾套房子,手裡也有閒錢,就在城市郊區買了棟當地村民自家蓋的2層小樓。 開始的時候,他天天開著車去買樹苗、拉建材,興致高昂地佈置裝修,準備過一把田園生活的癮。 收拾好去住了沒多久,這位朋友就又搬回了城裡。 我問他怎麼不繼續享受田園生活的時候,他頗無奈地說,太不方便了。 想買點東西還得開幾十分鐘的車回城,老婆在網上買東西,天天要他回家取快遞。 村子裡都是老人,天天呆著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從那之後,他的這座別墅,就成了偶爾帶家人去度週末或是朋友聚會的場所。 農村想發展,最關鍵的是把錢吸引過來,政府補貼、民間投資、發展產業。 沒有了產業就沒有工作,那些賣了宅基地卻又無一技之長的農民,該如何生存? 既然這條路行不通,不如要好好利用宅基地,在產業發展、農村致富上下功夫。 比如這兩年很火的民宿行業,離不開與環境相得益彰的房屋,可是讓農民自己投資顯然有困難,那倒不如吸引民間投資參與,帶動農村的發展。 我們眼中的鄉愁,是留存小橋流水,田園牧歌的怡然,當我們逃離城市喧囂,住在富有鄉村氣息的民宿,欣賞山水的時候,一定會比看到漫山「私家住宅閒人勿進」的牌子或是無人接盤的爛尾樓要心情舒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