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家庭教育,懂得了父母之愛,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但與此同時,很多父母也容易陷入另外一個極端:把愛,簡單地理解為溺愛;把尊重,誤以為一切都聽孩子的……而這樣教育方式的結果,就是孩子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 1. 40歲還不會下麵條的男人阿單是朋友的一個朋友,男性,40歲出頭,某個中學的老師。在外人眼裡很是不錯的阿單,卻成了他太太口中的「低能兒童」。 據阿單太太講述,這位已到不惑之齡的男人,至今不會做任何家務,「只要我出差不在家,他必然天天點外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阿單的太太說,自己有一次出差一個星期,她回到家之後,發現家裡所有的垃圾桶都裝滿了外賣的快餐盒,家裡散發著一股類似垃圾場的臭味……「一個年過40的男人啊,不會做飯不會炒菜也就算了,就連下個麵條都不會……不僅如此,竟然能夠忍受家裡裝滿快餐盒……」阿單太太越是描述,越是氣憤。 阿單之所以到現在什麼家務都不會做,據他太太介紹,是因為有一個什麼都包辦的母親。阿單家有三個兄弟姐妹,母親向來都很溺愛,從來不讓這幾個孩子做任何家務。 阿單「閃婚」的太太,雖說婚姻生活到目前只維持了一年多,但她早已經精疲力盡,幾次向阿單提出離婚。 阿單非但不同意,還把太太想要離婚的想法告訴了家裡人,80多歲的老母親一次又一次地給阿單的太太打電話,先是以請求的口吻,勸說不要離婚,後見阿單太太心意已決,便轉為強硬的口氣,指責阿單太太。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2. 不讓孩子學做家務,是為了「不斷奶」 很顯然,阿單和他的姐弟如今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是源於她母親過度的溺愛。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說過,當我們說到一個嬰兒到時候,這個嬰兒不可能單獨存在,他一定是要跟母親連結在一起的,因為他需要母親的乳汁來維持他的生命。 所以在生命的最早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和母親處在共生關係之中的,母親在,我們才得以存在。而身為母親,也能夠通過這樣的關係,感受到自己可以「掌控另外一個生命」,從而前所未有地體會到自己巨大的價值感,形成對自己深深的自戀。 可是,孩子不會是一個一直長不大的嬰兒,他是會長大的,他會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完成與母親的分離: 首先是斷奶, 斷奶意味著將告別與母親的共生關係,即沒有母親的乳汁,這個孩子也可以通過攝入其他東西,如米糊,獲得生存,但這還是需要在母親的輔助下完成的; 其次是獲得基本的生存能力, 如學會做飯,這意味著孩子將告別母親的輔助,自己能夠獨立生存下去; 第三步是離開家庭, 這意味著孩子將徹底與母親完成分離,開始各自的獨立生活,二者之間有著情感的鏈接,但是依賴共生的關係卻徹底被打破。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從這三步來看,我們能夠很清晰地了解:阿單母親在第二步,即教會孩子獲得生存能力這個步驟,截斷了阿單的發展,沒有讓他學會做家務。 而不讓孩子學會做家務,並非這位母親擔心孩子太小,或者不忍心讓孩子操勞,而是因為潛意識裡住著深深的「害怕」:害怕孩子離開,害怕自己再也不能掌控另外一條生命,這將剝奪她所體驗到的巨大價值感,也將打破她對自己的自戀。 為了讓自己避免體驗這種潛意識裡的「恐懼」,她以溺愛的外衣,剝奪孩子們謀生的能力。「不讓孩子們學會做飯」,意味著「他們還是會一直需要我」,這種潛意識裡的對話,讓這位母親一直努力地讓孩子們與自己成為一體,拒絕打破「依賴共生」的關係。 3. 有分離焦慮家長,更容易溺愛孩子 前幾天,在捷運上,幾歲大的女孩兒很開心地說:「媽媽,老師表揚我今天寫得字特別漂亮……老師還說睡前要刷牙才能不長蛀牙……老師還說……」 那位母親聽了一會兒,打斷這個小女孩兒,說:「不要總是老師說,老師說的,媽媽不是也告訴過你這些嗎?你怎麼不聽?」 從這樣一段簡單的對話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母親試圖帶領孩子反抗老師的權威,穩定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形象,而這背後的心理成因,便是這位母親在孩子試圖和老師站在同一戰場的時候,這位母親體驗到到了「被拋棄」的感覺,這會讓她感受到自己的「分離焦慮」。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事實上,有分離焦慮的家長,更容易溺愛孩子,因為在溺愛的過程中,看似是孩子的各種需求被滿足,實際上則是,孩子的被滿足,恰恰滿足了家長避免體驗被拋棄的恐懼。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曾經說過一句關於家庭教育的名言:「一個家長的人格,遠遠重要於這個家長做些什麼」,換句話說,想要培養出健康獨立的孩子,家長自己要先完成人格的成長,心智的完善。 如果你是一個容易溺愛孩子的家長,那麼你需要先解決自己的「分離焦慮」問題。你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回顧一下自己的童年以及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問一下自己是否很害怕與父母分離?或者自己是否很渴望父母能夠給自己更多的關注和愛?過度照顧和缺乏關注,都是分離焦慮的成因。 其次,感受一下當下的自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能夠看見自己內心住了一個害怕長大、或者渴望關注的小孩?嘗試讓此刻的自己去擁抱那個害怕分離的小孩,告訴自己,有能力去愛已經長大自己。 此外,適當提醒自己,無論是自己與父母,或者自己與孩子,分離只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非情感的終結。 子女間深厚的情感紐帶,不會因為你的獨立,或者孩子的獨立就被剪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