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濕氣怎麼辦呢?當然是要祛濕,下麵小編教大家找找我們身上的4個祛濕開關吧~~最後還有祛濕食譜哦!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 1、看形體
中醫有說「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濕」。虛胖體型的人多有水濕,嚴重者還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2、看胃口和食慾
濕氣重的人士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脹,日常有隱隱的胸脘痞悶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似的。這是典型的脾虛濕困表現。 3、看狀態
濕氣明顯的人士常常感到身體特別睏倦,懶得活動,頭重如裹,頭腦不清爽,關節沉重,渾身酸痛,這是濕氣黏滯,阻滯經絡的表現。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此外,這些人士還常有胸悶的感覺,要長呼一口氣才舒服。 4、看大便
體內濕氣重時,大便往往稀爛不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質也很鬆軟,而且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沖走。人也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5、看小便
小便往往表現為尿不多,但次數多或尿得不痛快,有灼熱或澀痛感。個別女性朋友還有白帶量多,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 6、看舌頭
判斷有無濕氣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寒濕證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而濕熱證候的人士常是舌紅苔黃膩。 7、看耳朵、頭髮
耳朵裏耳屎呈油狀易流出也提示濕熱證候明顯。此外,如果毛髮容易油膩出油,麵部皮膚油膩油亮或早晨眼皮腫,有下眼袋,麵色晦暗或發黃也常提示體內有濕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身體上的四大祛濕開關 中醫專家指出,按摩是一種很好的祛濕方法,常刮身體4大祛濕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1、豐隆穴
位置:足陽明胃經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點按該穴3分鐘,然後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功效:通調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2、足三裏
位置:足陽明胃經合穴,乃保健要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局部有酸脹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裏除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於穴位,順時針揉按2-5分鐘。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適用於濕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完全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點揉此穴2-5分鐘,亦可用四指併攏,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功效:可泄大腸濕熱,用於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症。 祛濕這麼吃才有效! 一、冬瓜薏米老鴨湯 做法:老鴨半隻,薏米30克,冬瓜500克,蔥,薑,料酒,鹽。 1、老鴨去頭、腳和屁股,清洗乾凈,剁成大塊。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蔥切段,薑切片,冬瓜切大塊,薏米洗凈備用。 2、鴨塊放在冷水鍋中大火燒開,煮三分鐘去血水,盛出,用清水洗凈。
3、鍋入油,五成熱時放入蔥段和薑片炒香,再倒入鴨塊炒變色後放入開水,薏米燉1小時。
4、在湯鍋中放入冬瓜和少許鹽,中火燉20分鐘即可。
功效:鴨肉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功效,此湯特別適合上火、食欲不振、體內生熱者食用。 二、茯苓粥 做法: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鹽、生薑粒。 1、取粳米淘凈;粳米、茯苓粉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調至武火將水燒沸,水開後轉用文火熬至糜爛,然後加入鹽、生薑粒若乾,攪勻即成。
2、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如果不喜歡鹹的可根據口味可加入紅糖。
功效:長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滲溫、健脾祛濕的功效,對於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療效。 三、紅豆薏米粥 做法:紅豆,薏米,大米,糯米適量。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1、準備好食材,搓洗紅豆和薏米,大米裏加入糯米,洗乾凈,用熱水泡紅豆和薏米,用清水泡大米和糯米(至少泡4小時以上),泡好的紅豆和薏米,放入適量清水煮紅豆和大米,把所有的材料煮開,把紅豆薏米倒入大米粥裏,一併放入電燉鍋裏。
2、喜歡軟一些就煲久一些,喜歡硬一些就少煮一會(但是不能少於1小時),放入適量的冰糖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此粥有清熱利濕、解暑生津。 四、半夏山藥粥 做法:法夏15克,鮮山藥200克,陳皮5克,粳米200克。 將法夏用溫水淘洗數次,以除去礬味,再將山藥洗凈去皮,切成丁。把法夏、陳皮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煎取300克清湯,去渣後放入淘洗乾凈的粳米、山藥,加適量清水,熬煮成粥。 功效:有健脾和胃祛濕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