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土地麵積雖然狹小,上麵卻也締造了不少高經濟價值的產業,代表台灣人的整體實力並不差;但相比之下,台灣人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卻遲遲無法提升。一位在美國矽穀工作的台灣工程師,就根據自身經驗,指出了台灣在基礎上教育的嚴重不足,傳達出台灣人最應該麵對的根本問題… ▼這位矽穀工程師陳昭穎從小在台灣長大,沒有國外學歷,卻因緣際會,闖入了矽穀的新創公司歷練。在某天跟同事一起去吃飯時,現場坐了一位教小一學生的小學老師。他太太詢問對方說:「他們現在在學校學什麼東西啊?」他們心想答案不外乎是語言或數學那類的東西,老師卻理所當然地答道: 「溝通與社交啊!」 另外一位美國同事接話說:「溝通與社交是那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了,那時候跟老師建立起來的情感連結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這時候他腦內頓時受到了重擊,體會到這句話之中,有著更深的文化意涵。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他舉一本幾年前讀過的書《異數》為例,書中提到了兩位天才,一位因為從小環境不好,沒有人教他應對進退,儘管天資破表,長大後卻在現實社會屢屢遭受挫折,所以最後只好選擇隱居鄉間,過著孤芳自賞的生活。 相對的,另外一位天才是中產階級出身,雖然時常違法犯紀,卻能夠利用絕佳的人際技巧化解危機,受到社會的原諒,進而獲得認可與讚賞,平步青雲。 ▼他指出我們小時候看醫生時,大多由父母代為發言,跟醫生討論病情與診治的方法等等,但在《異數》這本書中,北美中產階級的教育方法卻不是這樣。在帶孩子看醫生前,父母會先替他做心理建設,告訴他醫生等等應該會問什麼問題,而他該如何應對與回答。抵達診所後,醫生的主要談話對象也會是小孩,其次才是父母。 北美的中產階級隨時隨地都會教導小孩怎麼跟社會相處,怎麼跟大人對話,所以我們在不同環境下,都可以看到外國人很快地「自然熟」,能一派輕鬆地跟陌生人搭訕聊天。即使是到了一個全是陌生人的場合,他們也能立刻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展現出獨立的一麵。 對比台灣教育,台灣的小孩反而從小就仰賴父母發言,在麵對各種事情時,父母都會站在小孩的前方主導。等到出了社會,才能真正開始練習溝通能力,一切從零起步。 陳昭穎表示,在硬體與代工的時代,只要能證明產品良率高、成本低,就可以獲得訂單,「但是到了品牌、軟體,與服務的時代,考驗的是把問題轉化為產品的能力;考驗的是讓概念藉由各種管道,快速傳遞的能力;考驗的是把一盤散沙組合成一支精兵的能力。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他指出以上這三種能力,分別就是產品管理、行銷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全都仰賴溝通與社交組成。以行銷管理為例,它跟溝通就有極大關係,「其中一個最難的部分在於精準的表達出你想傳達的訊息,你可以花大錢,用各種管道傳達出很混亂的產品訊息,對公司整體幫助不大,或是精準的把所有的資源都投資在一致與有效的溝通訊息上麵。」 ▼溝通與社交的技巧也涉及了團隊合作的成功率,單打獨鬥是無法完成所有事的,但要結合成一個有效率的團隊,絕對不只是因為你是創辦人,或頭銜比較大,而需要運用絕佳的溝通技巧,去傳達未來的願景,才有辦法率領團隊前進。 他指出,台灣的市場很小,所以勢必要往國際化的品牌發展,溝通與社交也會成為一項必須的能力。而且我們溝通的對象不僅限於台灣的同胞,為了在別人的市場成功,必須要精通不同文化國籍的市場溝通與社交。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陳昭穎表示,以在矽穀工作的經驗,發現除了從小在當地生長的ABC,長大後才抵達的菁英們,都很難打進這裡的主流社會,假日大多還是會跟一幫同來自台灣的朋友混在一起,如果當地台灣人比較少,就可能會和中國人與香港人來往。 這些旅居矽穀的人絕非英語能力不足,但從他們的狀況來看,就可以發現連旅居海外的人際關係都如此了,更何況身在台灣的品牌與服務?想要打進海外市場,只能對海外的消費者溝通出自己的價值了。 ▼他指出這一切不能全歸類於「文化歧視」,事實上,如果你能用他們習慣的方式溝通,外國人們會先約你到酒吧喝酒聊天,然後邀請你到他們的家中,最後把你納入他們生活圈的一個部分,你會慢慢了解他們的思考邏輯、生活習慣。 台灣人才的硬功夫真的了得,但為了養出國際規模的大型公司,勢必要向外走,而溝通與社交也因此成了不可或缺的能力。在下次帶孩子看病時,大家也不妨試著讓他自己跟醫生交流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