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蔻:本品為較常用中藥。始見於《開寶本草》實際為豆蔻。而真正的草豆蔻在《本草綱目》才有記載。別名:草豆蔻、草叩、草叩仁。 來源:為薑科山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寇的成熟乾燥種子團。野生或栽培。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功效與作用: 1、健胃止吐。 2、祛寒止瀉,有收斂作用。炮製:搗碎生用。 功能:健脾燥濕,開胃止嘔。 主治:脾胃虛弱,濕鬱寒滯引起的不思飲食,嘔逆脘痛。 臨床應用: 1、治胃寒腹痛嘔吐、唇舌淡白、口泛清涎、食欲不振(相當於某些類型急性胃炎、潰瘍病,可用本品6g,配吳茱萸、延胡索、高良薑、香附各6g,水煎服,有散寒、止痛、止嘔作用。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2、治虛寒久瀉(慢性菌痢、慢性結腸炎)用煨草寇、配煨木香、煨訶子,方如草豆蔻湯。用量:1~2g,入丸散劑服較好。 處方舉例:草豆蔻湯:煨草寇3g,煨木香3g,煨訶子 2.4g,條芩9g,火炭母9g,水煎服。
2、藿香:本品為常用中藥。別名:藿香,枝香(廣東)。 功效與作用:止嘔、止瀉、健胃、解熱及發散風寒。 炮製:主莖切片,分枝切咀,葉生用。 功能:發表解暑,化濕開胃,理氣止嘔。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主治:夏傷暑濕,寒熱胸悶,腹痛吐瀉。胃呆不肌。 臨床應用:為夏季治療暑濕的常用藥。 1、用於治療夏季感冒而兼有胃腸症(有頭痛、腹痛、嘔吐、腹瀉)常配半夏、蘇葉等止嘔、厚樸止瀉,白芷解表,方如藿香正氣丸。 2、用於治療急性胃炎,適宜於因飲食生冷或不潔食物引起者,表現有上腹脹悶、發熱、疲倦、嘔吐、腹瀉、口臭、舌苔厚膩、脈濡緩。可配陳皮、厚樸、蒼朮加強理氣除濕作用,方如不換金正氣散;也可用藿香正氣丸。 3、用於治療中暑而有發熱、煩渴、噁心嘔吐等癥狀者,用藿香(鮮藿香葉更好)配連翹、半夏以清暑散熱止嘔,方如藿香連翹飲。附: 1、藿香、蘇葉、蘆根均能止嘔,但藿香偏於健胃止嘔。蘇葉偏於發汗解表。蘆根治胃熱嘔吐; 2、藿香葉發散離較強、藿香梗止嘔力較強; 3、陰虛火旺和胃熱嘔吐者不宜用本品。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用量:6~15g。 處方舉例: 1、藿香正氣丸(《局方》)。成藥(含藿香、蘇葉、半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陳皮、厚樸、桔梗、甘草),每次1丸,每日1~2次,薑棗湯送服。 2、不換金正氣散(《局方》):藿香6g,蒼朮9g,厚樸6g,清半夏9g,陳皮6g,甘草3g,水煎服。 3、藿香連翹飲:藿香6g,連翹6g,製半夏6g,陳皮3g,水煎服。
3、佩蘭:為較長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原名“蘭草”。別名:佩蘭葉,省頭草。 藥理作用:開胃化濕。臨床觀察其作用為健胃、利尿、解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又實驗證明其所含的對傘花烴和醋酸橙花醇酯能直接抑製流感病毒。炮製:切咀生用。 功能:發表解暑,化濕開胃。 主治:夏傷暑濕,頭脹胸悶,寒熱,身重,口中甜膩或多涎臭,胃呆不飢。 臨床應用:為治療暑濕用藥; 1、用於治療夏季外感,有發熱、頭痛、全身骨痛、兩日刺痛、胸悶噁心、大便不暢等癥狀,常配葛根、黃芩、厚樸等,方如佩蘭芩樸湯。如屬胃腸型流感,配藿香效果更好。 2、用於治療因熱性病或吃用肥膩過多後而致的消化不良,表面有口中粘滯不爽、吐厚濁涎沫、苔白而膩、口甘、噯氣等所謂”脾痹”癥狀,常配黃連、蘆根等。佩蘭和藿香都能去暑濕而治消化不良,但佩蘭去口中粘膩和吐涎沫的效力較好,藿香則止嘔作用較強。 用量: 4.5~9g。處方舉例:佩蘭芩樸湯:佩蘭9g,條芩6g、厚樸6g,野菊花9g,白朮9g,葛根12g,秦艽 4.5g,桔梗9g,水煎服。 |